|
南开物理肇始于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之初的理科物理门。1922 年,物理系成立,饶毓泰担任系主任,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物理系之一。著名物理学家饶毓泰、吴大猷、胡刚复等曾在此执教,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、李政道是学科名誉教授。1958年,物理系建立了基础教研室、光学、普通物理、理论物理、电子物理、无线电物理、固体物理和半导体8个教研室。1959年,周恩来总理视察光学实验室、原子物理实验室。1984年,物理系的半导体物理专业、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真空物理专业组合成立电子科学系;光学教研室(部分)成立现代光学研究所(该系及研究所后发展为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)。1998年,物理系改建成为物理科学学院,胡北来担任首任院长。2003年,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泰达应用物理学院(2013年更名为泰达应用物理研究院)。 筚路蓝缕初心不改,薪火相传源远流长。百年来,南开物理始终秉承“允公允能,日新月异”的校训和“理以强国”的理念,以“知中国、服务中国”为宗旨,立德树人,勇攀高峰,为国家富强、民族振兴培养了以“中国物理学之父”吴大猷、“两弹一星”元勋郭永怀为代表的杰出物理人才,对推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 目前,学院设有3个系(现代物理系、光科学与技术系、凝聚态与材料物理系)、2个教学中心(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、大学物理教学中心)、3个研究机构(光子学中心、光电材料研发中心、光电功能晶体与装备研究院)。 在学科建设方面,学院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。光学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,物理学一级学科为天津市重点学科。拥有物理学、应用物理学、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。 在平台建设方面,学院建有基础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弱光非线性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信息光子材料与技术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和天津市“一带一路”联合实验室—南开大学液晶光子学中外联合研究中心。建设有科技部光学与光子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、教育部弱光非线性光子学科学与技术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、微纳科技与光电芯片创新平台和量子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。参与化学化工、生物治疗、 极端光学3个教育部 2011 协同创新中心、和中科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的建设。学院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物理教学与研究基地,蜚声海内外的物理学术重镇。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,学院建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。学院拥有教职工156人,其中专任教师岗位109人,专业技术岗位27人,职员岗位20人。专任教师中,教授及研究员63人,副教授及副研究员41人,讲师5人;博士生导师77人,硕士生导师103人。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,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人次,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,国家“四青”人才12人。 在人才培养方面,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试点院(系),获评天津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,入选天津市党建工作标杆院系。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,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,国家级虚拟教研室 2 个,国家级教学名师 1 人;天津市级教学团队 3 个,天津市级教学名师 3 人。4 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。理论力学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。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4 项。学院现有本科生590人,硕士研究生327人,博士研究生266人。近三年,年均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本科毕业生167名,研究生毕业生255名。 在科研成果方面,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瞄准国际前沿。近五年,共承担各类项目220余项,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30项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7项,其它省部级项目80余项。正在进行的国家级和部委级研究项目有150余项。正式出版教材、著作20余部,获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成果及教学成果奖40余项。年均新增项目经费超过3000万元;年均以第一单位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60篇以上,其中顶级期刊论文年均20余篇;年均申请专利30余项,授权20余项,专利有效量100余项。 在科普和竞赛方面,2018年入选天津市科普基地,2022年入选首批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(2021-2025年),2023年入选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(2023-2027)。承办首届全国物理科普大会,年均举办科普活动200余场。《测温枪的秘密》获全国优秀科学防疫科普微视频作品。5次承担中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集训队选拔和培训任务,并带队参加国际物理奥赛,均获团队第一,累计获得国际金牌30枚,亚洲金牌55枚。 在国际化方面,积极实施“全球南开”国际化战略,与哈佛大学、莫斯科大学等 50 余所境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 的学术合作和学生联合实践培养机制,学生出国交流年均百余次,引进全职外籍教师和外籍师资博士后 7 名。举办拓扑光子学国际研讨会等。 而今迈入新时代,南开物理正踔厉奋发,赓续前行,奋力向一流学科迈进,全面加快学科建设,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突破性成绩。新百年新征程新作为,南开物理将牢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使命,为建设世界一流物理学科而不懈奋斗,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