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南开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案例】(第四讲)

发布者:曾婧发布时间:2025-01-22浏览次数:11

墨家如何与儒家并称显学

——中国自然科学的早期成就

  

“世之显学,儒墨也。儒之所至,孔丘也;墨之所至,墨翟也。”——韩非子《显学》。

现在显学,也是指一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、显赫一时的学科、学说,学派。在百家争鸣的时代,作为唯二的显学,与儒家齐名的既不是道法自然的道家,也不是后世帝王之术核心的法家,韩非子把墨家提高到如此高度,几千年来没人把他批臭,除了小部分自谦的原因,说明墨家的学说还是真有那么两把刷子的。

儒家称为显学,自不用说,自汉董仲书“推明孔氏,抑黜百家”的建议被采纳之后,儒家对于中国以至于整个东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墨家的理论相应来说,宣传得很少,人们了解得也不多,但是墨家成为显学是有干货的。韩非子提出的这两个显学,一个在人文领域,一个在科学技术领域,是绝对名副其实的。

与《论语》是记载孔子的言行的语录文集差不多,《墨子》也包括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起来的墨子语录,还有一部分是黑子自著的内容。《墨子》的内容涵盖范围很广,我们耳熟能详的“非攻兼爱”只是其中哲学思想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而已,除去哲这思想以及墨翟本人的言行记录之外,书中还有大量的科学内容和军事战备内容。提到军事著作,人们很容易想到《孙子兵法》。两者相较,《孙子兵法》更侧重的是军事理理论,“兵者,诡道也。”而《墨子》中给出的更多的是军事的实有技术,包括如何守城,如何联络等具体的内容,也可以看作是当时对军事化制定的一个标准。一方面由于其哲学思想,另一方面很可能因为军事内容的存在,使得中国在早早形成大一统的情况下,统治者对墨家有着天然的打压倾向。

《墨子》的科学内容,主要记载在《经》的部分,分上下两部,涉及物理,特别是光学的成就在当时非常先进,墨子本人也被称为“科圣”。《经》分上下,还有注解它们的《经说》。用现代的语言来说,《经》基本上就是定义,而《经说》则是简单的解释或进一步的阐述。墨子尝试把普适性融入定义之中,而这种普适性是定理,乃至公理存在的基础。同时,墨子还是中国古代逻辑体系的开创者之一,墨辩与古希腊逻辑学、古印度因明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。所以单从墨家学说的内容看,已经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最原始基础。

比如在对时空的理解上,“久,弥异时也。宇,弥异所也。”即是说,久(时间)包括所有不同的时间;宇(空间),包括所有不同的空间。《经说》对其的解释是“久。古今旦莫。”时间,比如古代,现代,早上,晚上。“宇。东南西北。”空间,东南西北(的空间)。

在时空理解的基础上,墨子还讨论了运动等概念:“宇徙,说在长宇,久。”即物体在空间的运动,随着空间的转移,也发生着时间的变化。相应的《经说》中的解释为“宇。宇徙而有处,宇南宇北,在旦又在暮,宇徙久。”即物体位置变化(机械运动)有一个开始位置,如向南或向北。在时间上经历从早到晚的过程,空间变化需要时间。

至于数学上的定义,“圆,一中同长也。”“倍,为二也。”“中,同长也。”“方,柱,隅四权也。”等等和现在代的定义是完全相同的。

墨子最大的科学成就还在物理上,在《经下》,以及《经说下》中,对光学中的倒影,本影,重影,小孔成像,面镜,透镜成像,以及力学中的杠杆(称)的原理。

上述的科学传统,并没有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传承下来。一方面中国虽然治乱交替,但是统一的时间远超过分裂的时间,各朝的统治者明儒实法,治国理政;而封建的知识分子进而为儒,退而为道。这些主流哲学体系实际上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关系不大。

有得必有失,墨家从显学成为隐学自是不利于自然科学发展,但是中国发展人文哲学也不能说是点错了技能树:科学的发展社会化程度在不断的提升,更加和谐,更加统一的社会科学发展的后发优势不能低估。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说,我们正在回归历史上的正常地位,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,虽然西方(欧洲)已经成立欧盟,但是社会化程度仍然未超过两千多年前的中国,而西方对待世界上这种“不在餐桌上,就在菜单上”的思维,现在正越来越成为科学发展上的拦路虎,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克服的问题。

 

 附录:《墨子》中关于凹面镜成像的描述:

《经》:鉴位,景一小而易,一大而正,说在中之外内。

《经说》:鉴。中之内:鉴者近中,则所鉴大,景亦大;远中,则所鉴小,景亦小;而必正:起于中、缘正而长其直也。中之外:鉴者近中,则所鉴大,景亦大;远中,则所鉴小,景亦小;而必易:合于中而长其直也。

位,应为洼,通凹。中,指焦点位置。易,倒立。